北歐風格如何混合了冷酷與溫暖之美?
「在這個世界上,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在家,當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的時候。」這段來自北歐人的尋常對話,透著一縷明朗的暖陽,駐留在我們身邊。
在斯堪的納維亞那片冰火交融的土地上所獨有的簡約和生趣,化作家中明媚的風格設定和留藏生命間的摯愛物件,猶如一淌時間,經過自然的縫隙緩慢流淌至今。
當我們對認知中的「北歐風格」愈發熟悉,卻對這片土地和設計風格的溯源感到異常陌生。究竟是什麼造就了北歐風格的純淨、溫暖之美?
或許是對時間的知遇之恩,斯堪的那維亞人在面對季節輪替,寒冷與溫暖、黑暗與光明、憂鬱與希望永無止盡的交替時,形成了特有的設計思考與生活方式。而在其中,也始終保留著對 20 世紀初誕生的現代主義和功能主義的表述和演進。隨後的兩次世界大戰,將曾經的貴族審美和大眾所需的功能結合,生產出人人買得起的產品。
20 世紀 50 年代初,斯堪的納維亞現代設計形成了一個可辨認的實體,讓人們逐漸明晰了事物應不斷延續而不是被取代的道理。如今,更是作為一種生活中的藝術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無盡的森林蔓延在黑暗與白晝的緩慢交替裡,釋出悠遠的霧綠和灰褐,隨後被恆久的白色覆蓋。雪皚中浮現著水藍色的冰川,那是古老大地的啟蒙,隨著風,一點一滴徜入海洋,與天上的雲絮一同向峽灣蜿蜒不息,這是斯堪的納維亞的存在,時間於不經意間流露在這些自然的事物當中。
-室內&色彩-
嚴酷的寒冬與漫長的夜色,讓北歐人的生活並不常在戶外,而是在家裡。家人的相聚是現代人的返璞歸真,為家粉刷層次豐富的原色、擺放值得信賴的物品,這一切皆化作明朗和溫暖。
在瑞典的南方森林旁,IKEA 的建立將屬於北歐記憶的老物件以現代的技術與需求轉化為新型的實用主義家居必備,自選動手組裝家具,不僅讓物品作為一種日常的存在,更成為了溫馨舒適的陪伴。
以上世紀中葉丹麥家具設計的黃金年代為創作靈感,HAY 試圖與設計院校學子建立起旺盛的探索關係,去不斷接近新的材料、技術,將家的概念存於房屋空間裡,創造出成就完美一天的選擇。
使用對材料損耗最輕的柔和加工方式來保留住材料原始的特質,Broste Copenhagen 找到柔和的色彩與質樸的色調之間的微妙平衡。
-材料&靈感-
安徒生童話裡茂密的森林腹地是斯堪的納維亞的文化符號,也是用來改善日常生活的永續靈感與資源。每件家居物件與自然都有著緊密的關係,在抽像或天然的形狀,堅硬和柔軟的材料間尋求著舒適與樂趣。
熱愛在林間尋找靈感,丹麥家居品牌 Bolia 挑選合適的楓木、雲杉、松木和橡木、白樺木材運用到室內裝飾中。保留樹木的特殊紋理、柔和細密的質感以及樸素的色彩,製造出帶有生命力的家居環境。
KH Würtz 陶瓷作坊裡父子倆利用原始開采的石器做原材料,兩人手工在傳統的車輪機拉胚、並在上釉燒製時添加不穩定的元素,讓每一個器皿的肌理都飽含微妙且不可思議的偶然性。
丹麥設計師 Kay Bojesen 將 31 塊木件組成人們手中童心未泯的木猴。作為丹麥人兒時的玩具,木猴身上的天然柚木油脂豐富,隨著時間發生氧化作用,逐漸散發出溫暖的金黃色。
iittala 將芬蘭人鍾愛的材料玻璃,採用傳統的吹製工藝,化作森林間、河岸邊的小鳥。水晶般透亮的質地與暗含的色彩,把自然編織於其中,去往生活。
-燈光&設計-
短暫的夏日很快就被靜謐的秋冬暗夜包裹,時而浮動著藍綠色如風暴般魔幻的極夜浮光,會再一次進入沉寂。在創造能夠釋放暖意光明的形態和質感前,光的奧義對於斯堪的納維亞人而言,既神秘又通透。
燈具設計大師 Poul Henningsen 反複試驗照明角度和材質,他的經典作品 PH 系列吊燈始終遵循著「等角螺線」的曲線角度,在來回的折射與層疊漸變中化作迷人的光線。
丹麥設計巨匠 Verner Panton 總是將詼諧玩味的氣質注入燈具製作中,創造出 Globe 吊燈,捕捉著人們對於太空年代的聯想與憧憬,球體的冷暖層次變化細膩地完成了對光的擁抱。
摒棄了繁雜的細枝末節,關注簡單而純粹的線條,Lise Crawford 浪漫地將鐵製的底座穩定在底部,用木條連結著檯燈,而陶瓷燈罩則維護著亮起的燈光。
資料來源: https://www.mydesy.com/